天地線當道時我的物質生活還很純樸,甚至成為一種迂腐的想法,以為用傳呼機的人很Sophisticated和Mysterious,不是壞人便是勁人。後來手提電話開始普及,大概是九九年會考後那段日子,爸爸一個搞電訊的朋友給他一台Nokia 2110試用,我整天著實放在口袋中,好像變成一個特務,可以進行精密的任務。有次星期六晚上走進無人校園,特意蹲在牆下鬼崇地給同學打電話,扮演占士邦。
會考之後,媽媽對我的物質管制突然鬆綁,經濟支持的增長連我的物慾都追不上。手提電話,我自己不好意思叫她買,她倒比我踴躍,說方便找我,我自然樂於為她而收下這份禮物。我們一同去先達商場買了部Ericsson的揭蓋機,便比我用過的要小多了,而且手工與表面色澤都非家用電話可比,令我愛不釋手,由此知道通訊工具並不只有功能和實用性,而是一種誘人的工藝品。
出了電話卡,要等廿四小時左右才可能啟用。那是金章野外鍛練課程的第一次過夜旅程,在牌額山上我打了屬於我的第一個電話。但從那時起,西貢空氣都似不再那麼清澈了,總覺佈滿了電波,電話隨時響起,將俗務和繁囂帶了過來。同一個課程有個身裁豐滿的女孩,用的是Nokia經典之作彈蕉,就是整個體身彎彎的那部,除了貼近面型,也貼服她渾圓鼓漲的屁股。
進大學後,原先那部交給家人用,我另買了一部Nokia 6120。這次機身較大,但太空感很強,頂部尖圓底部削平火前般的型狀,背部一個圓坑正好托著一隻雞蛋,加上隨角度變幻的塗層,簡直是一輪太空船,而且是兩雙頻的,螢幕也較大,以內涵取勝。
6110用了年多,開始壞了,應該是內部接觸不良,顯示屏經常失效,最終壞掉,但借給同房的加拿大交換生他卻用得很滿足,還送了張Radiohead唱片給我。
然後是Nokia 8210,又是一大躍進。第一部機身比地鐵票還要小,手電終於可以一手掌握。而且顯示屏比例上很大,最重要是天線內置了,我整天放在褲袋都不感不便,可見其多麼輕便。
可惜好景不常,去歐洲旅行時給偷掉了。回港後我即刻買回一部型號稍新而風格相近的6590,用了兩年,其深灰外殼和幽藍背光仍是不落伍的酷。教剛患上都市漫遊症候群的我非常安心,面對多少色誘利誘都不心動,但當我欣慰於我倆超越潮流變幻的情誼、打算廝守至少五年時,不幸的事情發生了。那次Adventure Race,我們要連同背包游泳,休息時赫然發覺,三層保鮮紙竟也保不住它,電池已短路,蝕到電路裡去了,旁邊留下一灘濃水……卻不到我沒有變心,上蒼卻是施以橫禍,我被逼再次投入市場去搜購。
清心寡欲了兩年,我把心一橫,投向東瀛時尚的懷抱,買了部一看就知不堪白頭的Sony Ericsson , 彩芒手機,設計得好像平面電視,還附相機,和弦喇叭,概念上好樣多媒體樞紐,聲色藝俱全,裡面收得下整個世界。背景圖片放一張滿月,彷彿帶著一雙窗子到處 走,我還把玲聲設為轉盤電話的金屬聲,朋友的感覺是「恐怖」。從前有聲無畫的距離感一下消失,刺激之餘竟也有點失落和害怕。
但千多元貨色又怎會如此便宜?很快,彩芒慣見頓覺粗糙,十萬像素的鏡頭感覺疑幻疑真,最要命的是處理器跟本負荷不了如此複雜的功能,結果反應遲鈍,開電話簿要等幾秒鐘,有點穿綁的感覺。
就在我開始生厭的時候,它在星巴克裡悄悄溜出我的褲袋,連同百多個電話。此後我一直沒有再買手機,而是將就用著弟弟的Motorola 摺機,外露天線……
本來我已不再想手機的事了,管他的只當工具用吧,但近來它出現保障的先兆,令我不得不未雨籌謀。
我總覺得,今時今日的電話己走火入魔,是由電腦壓縮而成的小魔怪,耗電量大,功能多能用不著,最重要是設計上除了變薄之外難再有突破,於是我看上了Nokia 7260,因為其Art Deco風格不對稱的扭紋圖案充滿神秘感和趣味,而且體積也小,可說是6590的美藝版。但我猶豫,當功能相近的型號便直幾百元其至免費,花為了設計是否有點揮霍?朋友力勸我別買這部,最要命的還是一句:你看那手工多差,那層銀色,膠感多重,毫無誠意!對,我最不喜歡空有設想,執行地來馬馬夫夫的藝術。
就是這樣,我選上了設計概念相近而整體表現好得多的7610。同是圓色與正角交替,消除了積累已久的呆板感覺,又不流於強行出格。
其立面都有放射弧線圖案,伸延到按鈕也是彎彎曲曲的網格,再分為幾句不同色澤,鍍上金銀色彩,神采風掦,而且螢光幕盡佔空出來的地方,沒有7260的取巧小家感覺。連機背都花過一番心思,四邊緩緩斜削下去,製造出鑽石切面的立體感體,又像金字塔,整體的感體頓顯靈動。中間平坦部份有不規則筆觸圖案,內握鍍了銀色,既可照鏡,亦帶出閃耀的氣勢,落在黃金分割位置上的攝影鏡頭,頓成點睛之魂。
也就是說,這部手機的設計有個全新的核心概念:機器。
拿在手上,會覺到正面的弧線與背面的切面,兩者相呼應賦予中間盛載著的機身體積一種合理化的過渡角色,其厚度是合理更是需要的,正如萬用刀不能太薄,否則會多人單薄可疑之感。
我認為這設計很好地回應長久以來手機不斷追求纖薄和凌厲的線條,刺眼的顏色和質料,要不然就是以圓潤線條和軟色調遮掩其厚度的尷尬。這設計坦承電子元件的物理本質,為追求人性和物理合理性的古典主意者如我滿意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