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來與旅英朋友較多深談,有機會認真思考一下倫敦,同時有意將自己與香港的時事隔離,盡量投入此地的時空。
來英半年,可說沒有甚麼文化衝擊。文化衝擊往往不是主動而至,而是個人先有求於世界;我幸或不幸生活順遂,自給自足,在人來人往的大都市裡面自然流動,和其他人一樣各取所需,有時倒覺得少了磨擦。走在街道上沒有和倫敦客衣鬢廝磨,唯有在黃昏時段融入鬧市車群之中猜度爭持,最覺身為這城市的一部份。
一個縈繞腦海的問題是:甚麼令倫敦之為倫敦?或者說,這個流動人口比例極高的真正大都會的凝聚力在那裡?為甚麼不會分崩離析?有人說是金融業及大企業作為主軸,但我不知道如何設想它們與各種社會現象的關連。
對於倫敦,朋友們不約而同都推崇她「有很多事情在發生」,一方面在生活層面的細微處、不為人所重視處、未被列為指標處,都有很多鮮活的、新穎的事在進行著。當中大部份是商業的、世俗的,但都具質素,少數會成為經典,但不因為在既定的標準上高人一等,而是尚待時代提出標準,而其他也不會被抺殺,而是被保存下來,隨著時代變遷被重新發現。
想到這裡,原來香港還是沒有離開我,而是化成「instead of」。我所關心的,仍是身為一個香港人的切身存在問題,不同之處是化作普世的問題,以求全世界的經驗來啟迪香港情況,之餘,最重要在於反饋至普世知識之中。之所以那麼多「而不是」,可能是我未能將香港與世界在普世知識層面上接軌,仍是「HK vs The Rest」既自我本位思維。當世界由現實中孤絕個體的角力關係,變成互相參照的知識結構,可能會是香港小島心理的解藥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